40、50年代 源于秧歌 40年代陕北的新秧歌运动是中国特色广场舞的源点。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,1943年中共中央文委确立了戏曲运动为战争,为生产及教育服务的总方针。陕北政府为了使秧歌这种艺术形式为社会再组织服务,发起了新秧歌运动,而且对民间旧的秧
40、50年代
源于“秧歌”
40年代陕北的“新秧歌运动”是中国特色“广场舞”的源点。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,1943年中共中央文委确立了戏曲运动“为战争,为生产及教育服务”的总方针。陕北政府为了使秧歌这种艺术形式为社会再组织服务,发起了“新秧歌运动”,而且对民间旧的秧歌队等进行了改造。
到了50年代,“秧歌舞”除了动员工具以外,还加上了新朝鼎革的“兴甲兵而制礼乐”的意义。当时的街道、广场上处处是官方组织的“秧歌舞”,年轻人也将表演“秧歌舞”当成时髦之举。
60、70年代
兴于“忠字舞”
“广场舞”的动员意义,在60、70年代的中国被放大到极限。“忠字舞”是不加掩饰的强制群体演出和观看的流动道具。“文革”时代的中国,“革命群众”们在广场上、大街上、操坪里乃至乡村的禾场上跳“忠字舞”,以表现他们对革命及领袖的忠诚。
80年代
禁止“迪斯科”
改革开放初期,公共场所自发出现了交际舞、“迪斯科”等新型的广场舞,但这些舞蹈在当时备受打压。80年代初,公安部、文化部先后两次下发《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》,要求“公园、广场、饭馆、街巷等公共场所,禁止聚众跳交际舞”。直到80年代后期,随着国外的“新鲜事物”不断传播到中国,在公开场合跳舞这种事儿,才被人们慢慢接受。
90年代
重生于 “气功热”
90年代,“广场舞”重获政府支持。当时,中老年人的主要活动是“气功”。一股武术热潮让他们的志趣从普通的体育锻炼转为气功修炼,气功甚至成为了治疗疑难杂症时的一种精神寄托。为此,政府决定重新开放“广场舞”这种成本低廉、灵活易学、集体参与的市民体育形式替代“气功”。90年代末期,“广场舞”成为城镇中老年的新兴社交纽带。新世纪
新世纪
复兴于“健身及情感交流”
饱受诟病的“大妈广场舞”,其实也不完全是自发扩散的现象。2005年开始的创文创卫活动,以及北京奥运会的全民健身活动,从国家行政层面为广场舞提供了土壤。文化部门的指标压力促使各地方政府将“大妈广场舞”确定为适合推广的体育文化活动。随着退休大妈越来越多,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,广场舞成了大妈们传播信息、交流情感的最佳场所,在官方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力下,“广场舞”渐成燎原之势。